一、简介
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、小麦、大米、大麦、小米和燕麦等谷物。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45%,最高含毒量可达到2909mg/kg;小麦的检出率为20%,含毒量为0.364~11.05mg/kg。玉米赤霉烯酮的耐热性较强,110℃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。
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,能造成动物急慢性中毒,引起动物繁殖机能异常甚至死亡,可给畜牧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。玉米赤霉烯酮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谢产物。1980年李季伦教授发现植物体内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。
二、危害
高浓度的玉米赤霉烯酮会导致公猪精液生产量下降,并降低精子的活力。初情期前的后备母猪日粮含玉米赤霉烯酮1~3mg/kg,临床表现为假发情,外阴道炎,脱垂;未孕母猪和后备母猪日粮含玉米赤霉烯酮3~10mg/kg,临床表现为黄体滞留,不发情;妊娠母猪日粮含玉米素霉烯酮大于300mg/kg,临床表现交配后1~3周出现胚胎死亡。